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,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“(1+2)”,得到了国内外数学界高度评价,在国际上被公认为“陈氏定理”。
1933年,陈景润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郊胪雷村。1944年,他进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读书。
在这所偏僻的山区学校,他得到几位学识渊博的老师的教诲,陈景润刻苦学习的精神赢得了老师的喜爱。
在老师们的影响下,他迷上了数学,演算数学题成了他生活中的最大乐趣。
他后来回忆说:“邂逅相遇的老师培养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,帮我打下了坚实的数学基础。
我后来之所以能在数学方面取得一定成绩,追根溯源,应当说是取决于这个阶段的学习与生活。”
1947年,陈景润考上了福建英华中学高中,他幸运地遇到了数学老师沈元,沈老师讲课深入浅出,富有趣味性。
陈景润第一次听沈老师介绍说:数学分为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大部分,纯粹数学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与空间形式。
在数与数之间关系的研究中,讨论整数性质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数论。
中国古代的《周髀算经》和《孙子算经》在世界上很有影响,中国古代数学曾有过辉煌,13世纪后半叶达到高潮。
沈老师的一席话,陈景润的眼界大开。
有一天,沈老师在课上讲了有关数论中一道著名难题的故事。
当年,俄罗斯彼得大帝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,聘请了一些欧洲著名科学家,其中有意大利数学家欧拉和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。
1742年,哥德巴赫发现,每一个大于或等于4的偶数之和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。
他对许多偶数验证都是正确的,但他却不能证明它。
于是,他写信给欧拉请求帮助证明,后来欧拉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:“我认为这是一个肯定的定理,尽管我还不能证明出来。”
一直到死,欧拉也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。这成了一道公认的数学难题,200多年来,许多数学家都试图攻克这的难题,却没有成功。
沈老师讲完了故事,又强调说:“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,数学的皇后是数论,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。”
他看着同学们惊奇的样子,继续说道:“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,也都知道素数和合数。我们小学三年级就教这些了,这不是最容易的吗?不!这道难题是最难的,要是有谁能够做出来,那可是了不起的事,真是了不起呀!”
展开全文
一石激起千层浪,沈老师的一席话,燃起了同学们摘取皇冠上明珠的希望。
第二天,几个同学兴冲冲地把他们的推算的结果交给老师,声称己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,而且可以从多方面来证明。
沈老师说,你们的卷子我用不着看,你们这是想骑着自行车到月球上去。
陈景润觉得哥德巴赫猜想太有吸引力了,他下决心,将来一定要摘取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。
从此,他更加刻苦地学习,在学好规定课程的同时,他开始向更高一级的知识领域进军了。
他自学了《微积分》《高等代数引论》《达夫物理学》等高等数学、物理方面的书籍,为攀登数学高峰积蓄力量,苦练内功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