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样雄伟壮观的一段长城,又是何人主持修建的?
金山岭长城原为一段“野长城”、“无名长城”,它的前身是北齐长城。
然而北齐时期的长城大多低矮单薄,且多为土木所筑。
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,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主持修建。
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,抗倭名将戚继光在徐达所建长城的基础上改建和重建。
在后来的数十年里,明王朝又不断地调兵选将,加以修缮。
六百多年的岁月弹指而过,这段“无名长城”,静卧燕山山脉中,过了一年又一年。
这期间,它承受了地震、古代战争、现代战争以及风剥雨蚀的损伤。
它旁边的古北口长城经战火摧残和人为破坏,已是断壁残垣,面目全非。
它的“兄弟”八达岭长城与山海关长城,则早已名声大噪,一到节假日人山人海。
只有它隐匿在滦平县巴克什营镇的大山深处,无声无语,似乎被世人遗忘。
那么,金山岭长城,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?
金山岭长城的发现,与苗济田先生有着重要的关联。
苗济田先生,时任滦平县文物保管所所长。
苗先生在搞好全县各处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的同时,多次对滦平县境内的明长城进行考察研究。
滦平县的明长城,大多处在偏僻荒漠的山野,少见人影,城楼上长满了野草,被荒废着。
苗先生克服困难,走遍了滦平县的每段长城、每座敌楼、每处遗址,做了详细的勘察记录,并撰写《滦平县长城调查报告》,报送有关主管部门。
1980年11月,国务院的长城考察团来到滦平巴克什营镇。
苗先生兴致勃勃地邀请考察团的成员登上“无名长城”,向他们讲解了这段长城的兴建过程和历史价值,还把多年来搜集到的长城文物,搬出来如数家珍地向考察团介绍。
然而,在那时,这段长城还是“野长城”、“无名长城”,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。
因为它的险峻大气,所以又被人称为“第二个八达岭”。
1980年底,滦平县政府在砖垛口、沙岭口、桃春口、金山岭等多个供参考的名字中,最后定了“金山岭长城”这个名字。
1981年初,金山岭长城正式命名,被《人民画报》称为“可与八达岭媲美的长城”。
隐居深山的这段“无名长城”,终于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。
金山岭长城海拔约700米,为兵家必争之地,充分利用金山岭一带山势和地貌,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,做到“合地利蔚为壮观,适防守居高守险”。
金山岭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极强,设有烽火台、障墙、垛墙、战台、炮台、瞭望台、雷石孔、射孔、挡马墙、支墙、围战墙等,层层设防、固若金汤。
其间,挡马墙、支墙、文字砖墙、麒麟影壁墙、将军楼的防御体系,是其他长城中绝无仅有的。
此外,在金山岭长城上,还可看到数不清的射击孔、瞭望孔,都饰以各种各样的图案:有桃形、箭头形、刀把形、锯齿形等等,一个个精巧别致,耐人寻味。
金山岭长城采用条石青砖垒砌而成。
据说这种长城砖的烧制工艺极其烦琐,首先将土坯自然干燥一个月,然后在砖窑中烧制两周,再加入水蒸四天,使其成品的耐久性更高,最后在烧制四天。
一块长城青砖的大小是普通砖的四倍,有的甚至达到20公斤。
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的侵袭,虽然它的城墙虽有残缺,走道也变得坑洼不平,有的城楼垛口也已坍塌半壁,但它基本上保持了原始风貌,依然在崇山峻岭间巍然屹立着。
文/图 纳兰小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